厦门鑫云飞消防器材公司
主营产品:
厦门消防器材,灭火器材,消防水带
经营模式:贸易/批发/代理
一提起厦门消防的起源,他是可以追溯到民国的时期,早期的消防设备,在20世纪20年代,厦门使用的消防车是“水龙”消防车,也称为金属双筒人力泵,是清末民初常见的消防设备。这种消防车在救火时需要人工上下按压木杠来加压吸水,再通过出水管连接水枪喷水灭火。
成立民间义务消防队,民国初年,厦门警察厅设有消防队,但由于机构简单、器具不全,救火任务主要依靠民间消防队承担。这些消防队有的是地方保甲举办的,也有行业工会组织的。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年间厦门发生的重大火灾就有58次之多,因此各种消防力量应时而生。
厦门消防站的建立,在1987年,厦门消防在鼓浪屿风景区内设立了专门消防站,这在国内可以说是最早的景区消防站之一。由于鼓浪屿道路条件特殊,大型消防车无法通行,1997年,厦门消防为鼓浪屿量身定制了两辆特殊的消防车。
消防救援站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厦门消防资源相对匮乏,仅有2条挂钩梯供4个中队轮流使用。如今,厦门共建成消防救援站35个,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各式先进的消防特种车辆配备齐整。
厦门市消防救援局的成立,2024年6月25日,厦门市消防救援支队正式加挂“厦门市消防救援局”牌子,标志着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整合改革顺利向纵深推进。
厦门消防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民间义务消防队到现代专业化消防救援站的转变,体现了厦门消防随着城市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厦门消防管理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消防救援站的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仅有2条挂钩梯,发展到现在共建成35个消防救援站,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各式先进的消防特种车辆配备齐整。
智慧消防管理模式的建立,厦门消防部门结合实际,以物联网的信息感知技术整合消防资源,建设市、区、街道、行业等多级平台,实现城市火灾防控自动化、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化建设。
便民服务的延伸,厦门市积极探索互联网接处警新模式,依托微信公众号架构全民参与平台,将消防服务延伸到群众的“掌心”上,拓宽服务群众新领域。
消防救援队伍的整合改革,厦门市消防救援支队正式加挂“厦门市消防救援局”牌子,标志着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整合改革顺利向纵深推进。
消防安全风险防范水平的提升,市级消防救援局挂牌后,将更好地履行属地消防监督管理职责,规范建设管理地方政府专职消防队伍,进一步提升消防安全风险防范水平和综合救援能力。
高层建筑“近邻养老消防联盟”的成立,联动消防救援站、学校、社区居委会等力量,全省首个高层建筑“近邻养老消防联盟”在厦成立,提升消防安全管理的联动性。
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的提升,厦门市消防救援队伍完成改革转制后,共接处警4.7万余起,抢救被困人员8500余人,疏散人员3.6万余人,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不断提升。
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厦门市针对重点行业、领域部署开展一系列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累计检查单位场所8.4万余次,督改隐患4.2万余处,有效遏制了火灾隐患。
消防站点的规划布局,厦门市消防救援专项规划(2020-2035年)》明确,到2035年,厦门市要达到每12万人就有一个消防救援站,建成区消防救援5分钟可达覆盖率达到100%。
厦门消防的发展历程如下:
早期消防队伍的建立,解放初期,厦门公安消防队伍的全部家当仅有11人、1台电力救火机、57米长的水管、4个出水龙头。
消防设施和队伍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厦门只有2条挂钩梯,4个中队轮流使用。如今,厦门共建成消防救援站35个,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各式先进的消防特种车辆配备齐整。
消防装备的现代化,1989年,厦门市政府引进全省消防部队第一辆50米消防云梯车,标志着消防装备现代化的开始。目前,厦门消防拥有从25米到55米高度不同的云梯车,以及多功能抢险车、多功能化学救援车、排烟车、照明车等特种消防车。
消防队伍的专业化,1992年,消防支队第一支特勤中队成立,这是消防参与救援服务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1998年,厦门消防参与社会抢险救援起数首次超过扑救火灾起数,显示了消防功能的扩展。
灾害应急救援中心的建立,2006年8月9日,厦门市灾害应急救援中心成立,这是全国首个灾害应急救援中心,消防部队成为厦门灾害应急救援的主力军。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建设,2008年9月开始建设灾害应急救援中心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实现了“接处警方式计算机化,灾情判断智能化,指挥系统网络化”等一系列现代化改进。
消防救援队伍的改革转制,2018年,厦门市消防救援队伍完成改革转制,全面启动市、区两级救援指挥指挥中心建设,合理布局、统筹调度全市消防救援站。
消防站点的规划和建设,厦门市消防救援专项规划(2020-2035年)》明确,到2035年,厦门市要达到每12万人就有一个消防救援站,建成区消防救援5分钟可达覆盖率达到100%。
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的提升, 改革转制5年来,厦门市消防救援队伍共接处警4.7万余起,抢救被困人员8500余人,疏散人员3.6万余人,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不断提升。
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厦门市消防部门先后针对重点行业、领域部署开展一系列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累计检查单位场所8.4万余次,督改隐患4.2万余处。
以上是厦门消防从早期的消防队到现代专业化消防队伍的演变,以及消防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的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厦门消防的发展历程如下:
消防设备的使用,民国时期的厦门使用的消防车是“水龙”消防车,也称为金属双筒人力泵,是清末民初常见的消防设备。这种消防车在救火时需要人工上下按压木杠来加压吸水,再通过出水管连接水枪喷水灭火。
民间义务消防队的兴起,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年间厦门发生的重大火灾就有58次之多,因而各种消防力量应时而生。民国初年,厦门警察厅设有消防队,但由于机构简单、器具不全,救火任务主要由民间消防队承担。这些消防队有的是地方保甲举办的,也有行业工会组织的。
消防队的组织和牺牲,这一时期,厦门已经组织起了至少十几支民间义务消防队,对厦门的消防救火工作有很大的贡献。例如,1920年2月17日关隘内街失火,怀德保消防队员陈树参加救火触电殉难;1928年7月8日竹仔街失火,附寨保消防队长林清权因救火触电殉难;1929年1月23日鼓浪屿龙头街后失火,怀德保消防队渡海前往救火,消防车坠海,消防队员纪子煌不幸殉难。
消防车的现代化,20世纪20年代,这辆消防车在鼓浪屿上使用,也是鼓浪屿近代化进程的生动写照。这一时期,厦门近代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迅速,各阶层人口随之增多,与此相伴的是火灾的增多和损失的增大。
民国时期厦门消防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展现了早期消防设备的使用和民间消防力量的兴起,以及消防队员的牺牲精神。
民国时期厦门的民间消防情况如下:
民间义务消防队的兴起,民国初年,厦门警察厅设有消防队,但由于机构简单、器具不全,救火任务主要依靠民间消防队承担。这些消防队有的是地方保甲举办的,也有行业工会组织的。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年间厦门发生的重大火灾就有58次之多,因而各种消防力量应时而生。
民间消防队的组成,厦门已经组织起了至少十几支民间义务消防队,如“岐西建筑一区消防队”就是当年厦门建筑总工会所创建的消防队之一。这些民间的义务消防队伍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对厦门的消防救火工作有很大的贡献。
民间消防队的牺牲,据文献记载,1920年2月17日关隘内街失火,怀德保消防队员陈树参加救火触电殉难;1928年7月8日竹仔街失火,附寨保消防队长林清权因救火触电殉难;1929年1月23日鼓浪屿龙头街后失火,怀德保消防队渡海前往救火,消防车坠海,消防队员纪子煌不幸殉难。
民间女子消防队的成立,在福建省厦门市大嶝岛,有一支民间女子消防队,队伍里的12个女人,从36岁到70岁,包括清洁工、杂货店老板、收银员和家庭妇女。她们没有编制、也没有正式身份,但过去10年,她们自愿承担了整个村庄的消防宣传和救火行动。
民间女子消防队的行动,这些女子消防队员在演练中表现出了专业的技能,如熟练地将一捆十几斤重的水带甩成直线,单手提着20斤重的灭火器,喷向一个事先点燃的火盆。她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灭火。
这些信息反映了民国时期厦门民间消防队伍的兴起和发展,展现了民间消防力量在消防救火工作中的重要贡献和牺牲精神。